笔趣阁 - 玄幻小说 - 汉世祖在线阅读 - 第691节

第691节

    ??他的疑异,还是这份奏章上书写的那一个个名字,以及他们的身份与代表的意义。二十人,足有十八人都是朝中的勋贵子弟,其中刘皇帝有印象的,便有十人。

    ??这样的比例,让人心惊让人忧,然而仔细审之,却也没有什么不合理的。大汉的贵族们,对于子孙们的培养绝对是重视的,他们也有充足的能力与资源去培养他们,这还是帝国初期,哪怕以最严苛、最公允的条件办法去选拔,最终冒头的也会是这些人。

    ??也正是看得明白,想得明白,刘皇帝这心中才难免有些郁闷,这武举选士,朝廷恩典,最终得享其惠的还是贵族们。这比起文举录士,阶级固化,更要严重,同刘皇帝所期望的情况,有所差距。

    ??他开武举,除了给朝廷选拔后备人才之外,也存着给更多普通庶族官兵一个可靠的、可期望的上升渠道。但结果显然,一般的官兵,还真竞争不过那些上层军功子弟。

    ??“这份名单,不做更改,就照此颁榜吧!”刘皇帝叹了口气,御笔一批,冲张雍吩咐道。

    ??“是!”见刘皇帝脸色由阴转晴,张雍也本能般地松了口气。

    ??刘皇帝同意这份名单,算不得妥协,既然认可其公正性,那就得认可这份名单,否则岂不是自打其脸。

    ??当然,凭借他刘皇帝的威望,绝对可以对名单做些改变,划掉一些贵族子弟,增加一些庶族军官,但是,这又何尝不是失其公允。

    ??面对有些膨胀的军功贵族阶层,刘皇帝确实有打压限制的想法,但这也是要讲方式方法的,至少吃相不要太难看,意图不要太明显,要维持基本的体面,即便不能让人心服,也要保证面服。

    ??“杨延朗……”刘皇帝嘀咕了一句,嘴角扬起一道弧度,夸赞道:“将门出虎子,杨业生得另一个好儿子啊!”

    ??杨延朗,便是经考官团体共同推出的今科武举状元,或许这也是刘皇帝承认这份名单的因素之一。

    ??这杨延朗,乃是杨业的二子,比起其兄杨延昭,没有那么地受瞩目,也不像杨延昭那般年纪就随着杨业从军作战,转战千里,操练磨砺。

    ??但是,作为贵族子弟,可不缺少成长的佐料,也不缺少锻炼的机会,再加上杨家教育森严,其出才的几率自然不低。

    ??而杨延朗似乎也同样继承了杨业的资质,过去没有太大的名气,但在此番武举中,一鸣惊人,出类拔萃,各项考核,力压其他贵族子弟以及军中精英。

    ??“一场武举,最终的结果,更像是一场军官选拔,似乎有些失其初衷了!”刘皇帝起身在殿中踱步,脚下柔软的地毯让他感觉有些飘,想了想,意有所指地说道。

    ??对于刘皇帝的心思,张雍多少是有些窥探的,闻言,思吟了下,拱手道:“陛下,军队选材,终究不比文举,对应考人员,要求更高,所经考验也更加全面,更切实际,非凡夫俗勇所能通过。

    ??所录武进士,今后都将是大汉的将校,需要统驭官兵,戍边作战,职责重大,自当严选。臣以为,所谓武举,本当为选拔后起军官,充实军队基础,不违初衷!”

    ??听其言,刘皇帝笑了笑,这张雍,左顾而言他,刘皇帝暗指的问题在于贵族军官与庶族军官,他却大谈武举的意义与初衷。

    ??不过,也不得不承认,张雍的话是有道理的。背着手,在殿中徘徊了一会儿,刘皇帝立定脚步,抬指道:“武举考制,仍有待完善之处,此次筹备开考前后,多少有些匆忙,下一次,当力求妥善,避免疏漏!有几点,你记录一下,移文有司!”

    ??“请陛下示谕!”张雍当即回桌案落座,提笔恭请道。

    ??刘皇帝道:“其一,今后武举,以两年为期,考试时间,定在每年秋季;

    ??其二,参考人员,从内外诸军中选拔推荐,宿卫、禁军、边军、都军、番兵,下属各军每军定多少名额推荐,着枢密院及兵部研讨;

    ??其三,选拔考生,不论出身资历,以能力表现、功绩勋劳优先,年龄限定三十岁以下,职位营将以下,军中服役任职三年以上;

    ??其四,考试项目,还当进一步明确详细,定出更详尽的考核标准,要有据可查;

    ??其五,录用名额,就照此次,二十取一;

    ??其六,关于所录进士的后续培养事宜、职位安排,拿出一套章程办法,明确条制,此次所取进士,尽快做出计划。另外,未得录取之士,根据考核表现之优良,也当予以一定调整安排!

    ??先这么多,其余若有后续补充,朕想到再说。嗯,也让潘美他们,好生思考一番,有什么良言善策,让他们表奏!”

    ??年纪虽然大了,刘皇帝这脑筋还是很灵活的,一口气说完这六条,几乎没有任何滞涩。张雍的听写能力,在朝中显然也是最顶级,否则也做不了刘皇帝的秘书,同样是一挥而就。

    ??停笔起身,呈与刘皇帝阅览,刘皇帝粗略地浏览一番,便指示用玺。

    ??通过刘皇帝这几条建议办法便可看出,他对于武举已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与决定,那便是考核军官,并且仅限定在军中选拔,彻底断了民间勇谋之士考武举获取功名晋身的机会。同时,也使得此番那些靠福荫参考的贵族子弟,需要先有军队履历,而后才能获得资格。

    ??这也可以看作是大汉基层官兵,在正常职位升迁变动以及立功受赏之外,又一条稳定晋升的通道。这条通道,光鲜而亮丽,也像一个关卡,能够闯过,军旅仕途便是一片开阔坦荡。

    ??当然,这也不是完美无缺,没有漏洞可钻,那便是参考人员的筛选问题。在京中考试,有朝廷中枢监督,可以维持着基本的公平公正,但在诸军中的初步选拔,这如何保证公正,便是个问题了,军队虽有其特殊性,却也不是与腐败绝缘的地方。

    ??刘皇帝大抵也考虑到了这一点,眉头紧紧地皱起,喃喃道:“这选拔机制,还需费神思量,谋个更稳妥的办法,各军推荐考生的权力,需要好生筹议一番……”

    ??“用好玺,就尽快发传有司!”刘皇帝扭头,冲张雍道:“另外,吩咐下去,今科武举进士,朕要亲自召见他们,见见这些年轻人。

    ??他们可是大汉的军官人才,军中基石,将士精英,未来的柱国大将,统兵干城,或许就出自他们,朕可得好生勉励一番。

    ??地点,就定在武英殿吧,让公卿大臣、禁军将帅们,一并出席!”

    ??“是!”

    ??第391章 大汉第一将帅

    ??浓浓的秋意将宫苑中的林木植被染成金黄,在稍显暗淡的秋阳照射下,周遭也被成片的绚丽色彩所填充,身临其间,也不由融入这赏心悦目的景色之间。

    ??乘着飒飒秋风,纵马驰奔,弯弓射猎,对刘皇帝而言,已是这秋日难得的娱乐享受了。当然,也是因为腰间以不可逆增长的赘肉与油脂,逼得他不得不增加些锻炼。

    ??哪怕刘皇帝平日里也有意识地想要避免,但是,长时间的养尊处优,这身体的机能也在不断地退化,这种衰朽的感觉,近些年刘皇帝体会极深,既有无奈,也有郁闷。

    ??这不,只在西苑中骑了不到半个时辰的马,便感气喘吁吁,精力难济了。在这方面,刘皇帝从不强求,也不会勉强自己,很快便选择下马步行,以缓解身体的疲惫。

    ??跑马射箭时,激烈的运动与流淌的汗水,尚能让刘皇帝感受到一丝活力,甚至能追忆当初的戎马倥偬,意气风发。

    ??然而身体逐渐冷下来,那种如负其重,力不从心的感觉,又一下子涌了上来。来自身体最直接的反馈告诉他,真的不比当初了。

    ??“朕看来是真的老了!”望着眼前被秋风吹得摇曳的麦黄草皮,刘皇帝语气中仿佛有无限感慨:“当年朕披坚执锐,百里行军,都游刃有余,如今却是不行了,马上稍微颠簸一下,就感不支!”

    ??“陛下何出此言?”一边,随侍在侧的杨业闻言,顿时做出一副意外的表情,惊讶的语调中透着恭维:“陛下春秋鼎盛,龙行虎步,适才马上驰骋之英姿,仍旧不减当年之风采,臣只觉心驰神往,直觉还能追随陛下,征战二十载!”

    ??“哈哈!”杨业表情是耿直的,但听其言,刘皇帝仍不免一乐,指着他道:“好你个杨重贵!也不知这些讨喜话,是跟谁学的?”

    ??皇帝语气愉悦,杨业心头也不禁放松,说道:“臣只是心有所想,由感而发罢了!”

    ??“你呀!”刘皇帝微微翘起的嘴角显示着他不错的心情。

    ??杨业奉承并不高明,比起那些腹有诗书、舌灿莲花的大臣们而言,他的话显得有些苍白,毫无营养,甚至还不如喦脱这阉人更能挠到刘皇帝心痒处。

    ??杨业性情刚直,满怀正气,在面对同僚以及下属时,往往是一副豪迈而不失威严的面孔,也只有在刘皇帝面前,才会拾起他并不擅长、也不怎么乐意的讨喜行为。

    ??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,人总会是成长的,二十多年的时间,也不只让杨业蜕变成为一位功勋卓著、威名赫赫的将帅,到了杨业如今的地位,也不单纯是一名军事将领,同样是政治明星。

    ??玩政治的人,哪怕他能够坚守自己的一些原则与底线,也难免为环境所影响,去适应,去改变。而在刘皇帝面前,收敛起自己的棱角,展现出一些聪明与圆滑,对杨业而言,似乎也没有那么困难。

    ??当然,杨业对刘皇帝也充满自信,并不觉得刘皇帝会因为这些讨喜话,就对自己产生什么负面的印象,抑或沉湎其中,这只是二十多年下来养成的习惯,也臣子们面对皇帝时表现出的一种共识。

    ??在刘皇帝的帝王旅途中,涌现出了太多杰出人才、时代英豪,也有为数不少的人,被刘皇帝视为腹心,倚为干城。

    ??但这些人,随着功成名就,随着兔死鸟尽,或病或亡,或者退居二线,或者归养享受,当然,也不乏问罪黜落的。

    ??时代变迁,世事浮沉,人的际遇也是一样,但那么时代的弄潮儿中,杨业似乎是一个特例,时至如今,他仍旧是皇帝最为信重的将帅,享高爵,居要职,掌重权,甚至成为大汉军事权力的中心人物。

    ??还京之后,论功行赏,爵位没有变动,仍是郡公,但职位却提升到杨业军政仕途的巅峰,殿前军都指挥使。

    ??岁月流逝,似乎并没有对杨业造成什么影响,刘皇帝对他的信任就仿佛不会变质一般,就像一坛老酒,越陈越香,始终视为股肱,委以重任。

    ??这样的荣宠待遇,带给杨业无上光荣的同时,也伴随着压力。这份压力,既然皇帝信任这本就十分沉重的东西,也源于里里外外各种目光与议论。

    ??旁人对杨业的心理,有敬佩与羡慕,也有嫉妒与惊诧,很多人都无法研究出,这杨业有何特殊之处。

    ??论才干功绩、论人品操守,他也并非独一无二的,若说忠诚勤恳,没有人会觉得自己对皇帝不够忠心,对朝廷不够尽责。

    ??猜测到最后,或许也只能感叹一番人生际遇,说到底,还是圣心难测,皇帝的喜好与偏爱,的确能决定一个将臣的上限,一个家族的兴衰,这是刘皇帝所统治这个时代最真实的一面。

    ??有些情况,看起来也确实特殊,在过去,那些立了丰功伟绩的将帅,回朝之后,在享受优渥的封赏待遇的同时,多少会被“冷却”一段时,再视情况任用。

    ??而这么多年,军队体系的几度变迁,伴随着的功臣宿旧、高级将帅的职位调动,无不体现着刘皇帝那些不便明言的心机。

    ??没有人是傻子,傻子也难以成为大汉的上层将帅。但杨业特殊的地方就在于,刘皇帝似乎从不担心他会恃宠生骄,“功高震主”这个词似乎不会出现在杨业身上一般,即便他如今的权势、威望与地位已经足够高。

    ??看过去的那些将帅吧,远的有史弘肇、郭威,名震天下的卫公、英公,近的还有完成开宝北伐的荣公、安公,这些的职位变动,就足以证明一些事情。

    ??大汉军队体系完善,等级森严,如仅论军职,毫无疑问,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便是三衙禁军统帅,而三衙之中,殿帅的地位在潜移默化之中,变得高其他两衙半等,名副其实的三衙之首。

    ??这也是多方面因素导致,在职权上或许没有明确的高低之分,然而,殿前司囊括了刘皇帝起家时最主要的军队,龙栖军至今仍是殿前司下最主要的大军,同时主要负责驻守的区域也在两京。

    ??与侍卫司需要兼顾京畿防御外围,以及承担一些戍边、地方镇守任务不同,巡检司与之相比,则更加劳碌,久而久之,就算是军队内部,也会下意识地觉得,殿前司的规格要高上半等。

    ??刘皇帝的平衡手段使得很顺利,玩得很灵活,在他眼中,三衙就代表禁军兵权三分,相互制衡,也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。

    ??然而,人心最是难测,是人在不同的环境,不同的氛围中,哪怕面对同样的事物,都会有落差。而禁军的地位尊卑差别,也随着时间的流逝,逐渐显露出来。

    ??当然,这并不代表出了什么问题,高低尊卑,也是一个体系结构能够维持稳定的内因。刘皇帝也没有就此,再去施加什么多余的手段,硬性地强调三衙禁军地位相当,待遇相等。

    ??而不论如何,杨业当上殿帅之后,也可以说成为当下的大汉第一将帅。不只是因为这个职位的缘故,将大汉的将帅们进行横纵对比,已经没有人比得过杨业了,不论是年龄、功绩、资历、威望,综合下来,他就是第一。

    ??不过,刘皇帝的信任,自然不会是毫无保留的,这也不可能,他偶尔连自己都会怀疑,遑论他人。

    ??有的时候,他同样会忍不住生出些猜疑心思,一个李崇矩,已经让他深切地体会到人心的复杂性。

    ??历史上杨令公的传奇美名,夹杂着太多演义色彩,也寄托了人们或敬佩、或叹息、或怜悯、或愤懑的情感。而杨业也没有达到在大汉当朝的高度,身处的地位不一样,掌握的权力不一样,声名功勋更不可同日而语,这会不会产生差异,刘皇帝自己都无法把握。

    ??当然,刘皇帝也没有那么地在意,他需要把握的,永远只是自身,在他内心没有感到不安之前,一切都还是美好的,光明的,至少表面是这样,人们看到的,或许还是一段君臣相宜的佳话。

    ??对于政治,杨业自然不是毫无敏感的,在大汉,作为一名统帅,也不可能是政治白痴。因此,在侍奉刘皇帝时,他时刻保持着低调谦怀,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还是明白的,就如此刻,伴君言笑,吹着秋风,却有如春风拂面。

    ??第392章 封禅之议,军官学院

    ??漫步在御苑之中,受到凉风一激,刘皇帝不由打了个哆嗦,喦脱见状,赶忙上前,体贴地把一件锦裘帮他披上。

    ??不可控制地打了个喷嚏,接过丝帕,将鼻间的涕液擦拭一番,收入袖袍中,扭头对杨业道:“你看,这如今是,扛不住热,受不得凉。过去朕理政,可以夙兴夜寐,甚至不分日夜,如今,稍微专注一些事务,便感精力不济,老眼昏花了……”

    ??闻言,杨业老脸上流露出的,似乎是一种感动,道:“陛下励精图治,富国强兵,数十年呕心沥血,殚精竭虑,倘非如此,怎有今日大汉之强盛。”

    ??“虽仍有奉承之嫌,但朕应承着,坦然接受!”刘皇帝笑了笑,毫不自谦。早在十年前,刘皇帝便有自矜伐能的言行了,如今,更不会故作谦虚,否认自己的丰功伟绩,否认自己对大汉崛起强大的作用,没有那个必要。

    ??“不过,常常在朕耳边念叨的是你们这些文武臣僚,你们为朝廷当着差,是朕的股肱,君臣一体,自然会向着朕说话!”刘皇帝意味深长地道:“只是不知这普天之下的黎民百姓们,是作何想法……”

    ??杨业显示着他锻炼出的开阔视野与灵敏思维,当即应道:“臣在衙中,也听闻近来京城内外百姓,聚众影从,争相上告,请求陛下东赴泰山封禅。百姓们如此兴奋踊跃,热情高涨,足见他们对陛下的崇敬!”

    ??近来,不论朝野,都在讨论封禅事宜,百官争相上奏,京诸衙署更不约而同地联名上奏,连地方官僚们也积极上奏,百姓们也跟着凑热闹,这是多年来最为轰动,声势最大的一次了。

    ??大汉臣民的热情,几乎能感天动地,一副刘皇帝不答应,就不罢休的样子。在千人一辞的风潮中,刘皇帝看到的当然不是万众一心,反而感受到一种异样。

    ??上奏的官员中,恐怕也是各怀心思,或许有的人确实从国家考虑,朝廷需要用封禅来凝聚人心,提升民气,刘皇帝也足具资格往泰山一行,但更多的,怕还是顺势而为,讨好刘皇帝。

    ??或许刘皇帝不会记住所有激切请命陈情的人,但不积极的人,在这种情况下,就不免显眼了,这也容易成为别人攻讦指责的地方。一句话,莫非你质疑陛下的文治武功,不认可大汉的繁荣富强?这足以成为被人利用的借口,影响仕途的事情,都不得不慎重。

    ??至于那些请命上万民书的百姓,刘皇帝都更不当真,这些平民百姓懂得什么,过去,刘皇帝也是玩弄民意的高手。

    ??当年,朝廷平南之前,有岭南百姓进京请求朝廷发兵,东京百姓也积极表达支持朝廷出兵勘平江南,这些背后可都有官方的引导。

    ??刘皇帝素来维持着爱民、亲民的人设,然而对于黔首们真正的态度,呵呵。

    ??“百姓懂得什么,人云亦云,跟风从众罢了!”嘴角微微翘起,刘皇帝淡淡道:“为此事,闹得满城风雨,人心骚动,让朕为难,听说有些人,心思都不放在差事上了……”

    ??“这有何为难?”杨业顿时道:“万众请命,足显人心向背,盛情难却,陛下只需从谏如流,事情定下,臣民自然心安!”

    ??lt;div style=quot;text-align:center;quot;gt;

    ??lt;scriptgt;read_xia();lt;/scriptgt;